“用户注销手机号等于出卖自己。当手机号不用了,去营业厅注销,过一阵运营商会重新将手机号投入市场销售。下一个用你手机号的人,可以用手机验证码登录你的支付宝、微信等各类软件,后果不堪设想。”
近期,安徽铜陵一位民警在社交账号发布的一条科普视频引发网友热议。本期聚焦注销手机号应当注意的一系列问题,以及如何有效应对“二次放号”带来的个人信息泄露和财产安全风险。
“二次放号”是行业正常操作吗?
这位民警所谈的场景是“二次放号”,是指老用户停用或弃用手机号后,号码由运营商收回,空置一段时间后再次投放市场供新用户选择,这种循环使用码号资源是国际通行做法。
“手机号码二次销售是国际惯例,因为号码资源有限,所有运营商都这么做。”市场研究机构Omdia首席分析师杨光对记者说。
消费者到营业厅办理新手机号,有多大概率会购买到“二次放号”的号码?据了解,如果想要全新号码,需要在营业厅选择新号码段,比如17或者19开头的号码段,而如果是一些老号码段,比如18或者13开头,就有可能是“二次放号”的号码。
“二次放号”是行业正常操作,可能存在的个人信息泄露风险却令人担忧。北京金女士的手机每个月都会收到一个公积金缴存和余额的短信,但是这个信息并非她自己的,而是她当前手机号上一个用户的。“已经连续收到两年多了。”虽然这些短信没有透露更多个人信息,但她感觉仍然是挺敏感的内容。
对此,三大运营商客服均表示,一般在用户主动销号时,工作人员都会主动提示,如果绑定银行、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软件,建议先解绑,然后再去办理注销。
注销的手机号多久重回市场?
中国电信客服表示,根据国家规定,所有号码都是循环利用的,用户将手机号注销后,号码会有90天的冷冻期。此期限过后,才可能被重新投放市场。
中国移动客服表示,手机号在销户后存在90天的冷冻期,冷冻期内用户本人仍可找回该号码继续使用,冷冻期后号码会再次进入号码库用于后续向市场投放。
中国联通客服表示,用户注销号码时,营业厅服务人员和业务受理单上会提醒及时解除相关互联网应用绑定,避免个人信息泄露。同时,中国联通已与部分主流互联网企业建立了信息共享通道,为用户提供免费查询和清理服务。
“主动注销手机号和被动注销手机号,号码重回市场的时间略有不同。”业内专家表示,根据行业相关规定,用户主动注销手机号,运营商在90天的冷冻期后才能重新投放该号码;因欠费等原因而被动注销的手机号,一般在半年后才会再次投放。
记者查询到,根据《电信条例》和《电信服务规范》的规定:用户在欠费30日内未交费的,电信服务商可暂停相关服务,即“停机”;在停机后60日内仍未交费的,可终止服务,即号码注销;号码注销后至重新启用(二次放号)的时间至少为90日,称为“冻结时限”,时限过后号码即可再次放出。可见“二次放号”符合法律法规。
注销手机号是否等于出卖自己?
不少网友讨论,自己的手机号绑定的软件太多,如果解绑不到位,会因为号码注销而产生许多问题。有网友说,自己因为怕麻烦和遗漏不敢换手机号。有网友则表示,自己曾遇到更换新号码需要旧号码收验证码的情况。
“注销手机号等于出卖自己”,这种说法虽然有点夸张,但符合一定实情。按照目前的手机号注销机制,手机号一旦销户,移动通信运营商过一段时间就将手机号重新投放市场销售。而现在各类账号和软件都以手机号作为登录的关键步骤,密码修改等功能可以通过手机验证码的方式处理。用户在手机号销户之前,如果没有及时将手机号与APP账户解绑,那么手机号新主人可以通过手机验证码的方式登录相关APP账户,甚至修改移动支付密码等。这不仅可能造成隐私泄露,而且可能造成财产损失。
如今,APP已经全方位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由于互联网更新迭代速度很快,不少手机用户不仅下载了很多APP,而且用手机号注册、绑定的APP账户越来越多。实际上,很多人早已忘记到底下载过多少APP,也不记得手机号到底绑定了多少APP账户,这给用户解绑APP账户带来极大不便,也给APP账户中的财产安全带来不小隐患。
注销手机号可能带来哪些风险?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网络实名制的深入推进,从餐厅扫码点餐到机构办理各项业务,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手机号+验证码”已成为各类平台、应用最为便捷的实名认证手段之一。
一个手机号码到底注册和绑定过多少个应用程序或业务,绝大多数人根本记不清。目前,注销的手机号重新回到市场上,前主人未解绑的应用或认证业务,有可能被号码新主人使用或关联。
有网友反映,新办的手机号,有时还会收到相关部门发送的有关号码前主人的欠费提醒短信;有人新办的手机号会收到号码前主人的网贷逾期短信等信息。注销手机号时,如果不主动解绑或取消各类应用和业务的认证,后续的号码使用者将有可能登录号码前主人的应用账号进行各类操作。同时,号码前主人在各个平台、网站、APP里的个人信息、账户密码等关键信息也可能泄露……
“关于注销手机号可能带来的财产安全风险,大家不必过于担忧。”电信分析师付亮表示,金融机构、头部网络平台在涉及资金功能等方面都设置了多重保障,想要进行大笔资金交易,除了第一道手机认证外,还会需要密码、指纹、个人信息、人脸识别等多重认证。
记者就未解绑银行预留手机号是否存在风险咨询了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支行,上述两家支行工作人员表示,即使能够获得手机验证码,使用手机银行APP、支付宝、微信支付还需要支付密码,还得跟账户实名信息做匹配,“风险应该较小,免密支付可能会有影响”。
如何查询号码注册信息?
注销手机号,关键在于解绑号码认证过的各类平台、网站、应用和业务。据了解,目前没有哪个软件可以查到电话号码名下所有的注册信息。去年底,工信部“一证通查2.0”部分功能升级,据记者体验,在“工信微报”微信公众号下方菜单栏点击“政务服务”中的“一证通查”功能就可进入查询页面。进入查询首页面后,点击“互联网账号”,填写本人手机号、身份证号后六位和验证码,就能查询到主流互联网APP和网站的账号注册情况。相关查询结果将在48小时内通过10699000统一的短信端口进行回复。
据了解,基础电信企业还开发了二次号码解绑服务,在号码再次投放市场前,会通知互联网应用提供商对已接入的互联网应用进行解绑,目前已覆盖支付宝、淘宝、唯品会、快手等多个主流应用。
不过,有消费者向记者反馈,不少与手机号绑定的常用APP,“一证通查2.0”并未覆盖,且不会有人专门记住自己的手机号到底绑定了多少个应用,在注销手机号前确保对其进行全部解绑是极难的。目前看来,手机号与APP进行解绑是一项“大工程”,由于目前不同应用解绑手机号的方式和操作不同,运营商进行统一操作时会较为困难。
“大平台的安全机制和防护手段相对完善,小网站、小应用数量庞大,应是注意的重点。很多小应用大家可能只在注册时认证和使用过,之后忘记的可能性很大。目前还没有较为有效的技术手段能够一次性解绑各类应用。”付亮表示。
如何有效应对“解绑”难题?
在这种情形下,要避免“注销手机号等于出卖自己”这种风险,关键是“一键解绑”功能要实现全覆盖。用户能够通过“一键解绑”功能轻松解绑所有曾经绑定过的APP,为我们的网络生活减负并加上“保险锁”。
目前虽然已经推出“一证通查”功能,并提供解绑服务,但“一证通查”功能只是覆盖主流APP,没有覆盖所有合法经营的APP,“手机号码绑定了多少APP”这个痛点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要知道,一般来说,越是非主流APP,用户越容易忘记解绑。从这个角度来说,相关部门应当尽快实现“一键解绑”功能全覆盖,让用户解绑所有网络账户、APP账户不再发愁。
互联网平台应当不断完善优化用户账号沉默期和自动解绑、自动注销功能,改变只能是用户主动解绑账户的局面。一旦网络用户不再活跃,很长时期没有登录、使用,沦为“僵尸”用户,APP平台应当主动对“僵尸”用户绑定的银行账号、手机号予以解绑,保护用户的隐私和财产安全。
互联网平台要不断增加账户密码修改的安全系数,特别是像移动支付密码修改这类涉及资金财产安全、虚拟财产安全功能的,应当采取双保险,不能只靠手机短信验证码,还应当配套人脸识别验证,对人脸识别验证不通过的账户,要及时冻结。
“运营商可以考虑对‘二次号码’采取如在重新分配前进行更严格的验证程序等措施,第三方互联网平台或应用也应该加强账号安全措施,如引入多因素身份验证、增强密码策略、监测异常登录等。”汉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旻表示。
专家建议,普通人在生活中用手机验证时应多留个心眼,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手机认证和一键登录等授权行为;尽可能少地在互联网平台上存储个人隐私信息;注销手机号时,尽早把银行、互联网支付工具关联的手机号码修改为新的自己正在使用的号码;不在多个平台上使用同一个密码,可设计分级密码,如餐饮类用密码A、办事类用密码B。
“网络平台运营者在服务过程中,除手机号外,还应该配套其他身份信息,如身份证、人脸识别等,尤其在涉及财产、重大人身权利的网络服务方面。手机号码相对身份证来说还不太稳定,人口流动、网络服务选择等都可能造成手机号变更。”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为解决注销问题从而扩大平台获取用户个人信息的范围,个人信息泄露风险也会相应提高,较简单的解决思路是尽量减少手机号码认证,身份证认证效果可能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