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常识

中国佛学院是几本大学(中国佛学院介绍)

更新时间:2024-08-10 10:00:15

中国佛学院(The Buddhist Academy Of China),为培养中国佛教专门人才的院校,是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设立的全国汉语系高级佛学院,在中国佛教协会领导下,由院务委员会负责教学、行政一切事宜。

1956年,中国佛学院创办于北京,院址设在法源寺;1959年研究班开学,1961年9月研究班又升为研究部;1985年5月24日,“中国佛学院学生会”成立;2004年,《中国佛学院管理规章制度》重新审定。

中国佛学院教育层次分为本科和硕士。其中本科学制4年,招生1班,共30名,课程设置:佛教史、唯识、中观、天台、华严、禅宗、净土、律学、佛教文物、佛教音乐、古典文学、现代文学、中外哲学、历史学、文献学、时政、外语、书法等。硕士学制3年,全日制授课,完成课程学习任务,通过毕业论文,招生5名。

1953年夏天,成立了中国佛教协会。其实,早在1952年筹备成立中国佛教协会时,中央就提出并支持开办佛学院,为佛教培养人才。中国佛教协会成立后,直接推动了这项工作的具体落实。

1955年,中国佛教协会理事会第二次(扩大)会议中通过《关于筹办中国佛学院的决议》,一致同意筹办中国佛学院,并专门安排由喜饶嘉错、赵朴初、吕澄、噶喇藏、阿旺嘉错、祜巴勐、巨赞、周叔迦、明真、法尊、持松、郭朋等组成中国佛学院筹备委员会。

1956年2月,中国佛教协会一届三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国佛学院章程草案》,组建了院务委员会。经陈毅副总理代表中央及国务院批准,中国佛学院由计划走向实现。

1956年9月28日,千年古刹法源寺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使命。上午8点多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喜饶嘉措大师带领法尊法师、赵朴初居士、周叔迦居士、大众僧人,以及中国国内外的佛教代表团,在大雄宝殿礼佛,随后共同在藏经楼里举行典礼。

当天,出席开学典礼的有国务院副秘书长张策,国家民宗委主任汪锋、杨静仁,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局长何成湘等党政领导,有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等兄弟宗教的代表团,有缅甸、柬埔寨、越南、印度等国的驻华使节,以及该院的院长、副院长、教务长和从全国招生的一百多名学僧。

成立之初的中国佛学院条件十分简陋,但就当时的师资规模说来,几乎集中了当时佛教界所有的高级人才。院长喜饶嘉措大师,副院长法尊法师和赵朴初居士,教务长周叔迦居士(后为副院长),法师老师有吕澄、虞愚、正果、观空、巨赞、叶均、了参、义方、明真、持松等。

1956年的第一届学僧,来自全国24个省,共100多人。分设甲、乙两个班级,乙班学制二年,培养佛教教务人才,课程除“语文”、“宪法”外,依次设有“佛教历史”、“佛典通论”、“佛学基本知识”、“佛教文物常识”、“戒律”等科目,通过两年的学习,可以担任各地的寺院工作。甲班学制四年,培养研究佛教学术和宏法人才,课程除“语文”、“宪法”外,依次设有“佛学通论”、“佛教历史”、“因明学”、“各宗大意”、“经论研究”、“戒律”等科目,学生在毕业后可以继续从事专门的研究。

1958年8月8日,中国佛学院专修科第一届学僧经过两年努力的学习圆满结业, 18人留下进一步深造,其余都回到各地参加佛教的建设与弘法工作。

1959年2月,中国佛学院首届本科班结业。这两届学僧限于条件仅为汉语系的男众学僧。当时规划还要建一个尼众分院,设一个藏语系、巴利文系统的佛学研究机构,同时在汉僧的课程中增加梵文、巴利文等课程。除了正式的专修学僧之外,还设置有短期的学习班。2月6日,中国佛学院第一期学习班开学;10月10日,第二期学习班招收学僧97人。自此持续开办,直至1965年。

除此之外,1959年研究班开学,1961年9月研究班又升为研究部。研究班分为“佛教史研究组”和“教理研究组”两部分,研究生是从本科毕业生中挑选,在导师的指导下,分别从事佛教史和教理的研究,研究生学制三年。研究班培养出了一批能够深入佛法大海的高级佛学研究人才。升为研究部后,“教理组”中又增加了一组“南传上座部佛教” 研究、一组“印度佛教因明学研究”。前者主要学习巴利文,由叶均先生教授;后者主要学习佛教逻辑学,由虞愚先生任教授。除了上述两组,教理组还有“汉地中观学”、“藏地中观学”、“瑜伽学”三个研究小组。第一届研究生刘峰、任杰、王新、刘明渊等文革后都曾在佛学院教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