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施工领域对于特殊基础处理有很多方式,本章对地基注浆与复合地基两种方式进行说明。
注浆法
1、适于砂土、淤泥质黏土、粉质黏土、黏土和一般填土层;材料采用 P.O.42.5 普通硅酸盐水泥,水灰比变化范围为 0.6~2.0,可在水泥浆中掺入细砂或粉煤灰比例为水泥重量的 20%—50%,以节约水泥,更好地填充,并可减少收缩;
2、注浆孔一般按照 1~2m 间距布置,对劈裂注浆压力,在砂土中,宜选 0.2~0.5MPa;在黏性土中,宜选 0.2~0.3MPa。压密注浆,当采用水泥砂浆浆液时,注浆压力为 1~7MPa;当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快凝浆液时,注浆压力应小于 1MPa。注浆应按隔孔注浆,先外围,后内部的注浆方式,以防浆液流失。一般情况下,黏性土地基中的浆液充填率为 15%~20%左右。
注浆地基检验:施工结束后应检查注浆体强度、承载力等,注浆检验点为注浆孔数的 2%~5%。注浆结束 28d 后进行标准贯入、轻型动力触探对加固地层均匀性 进行检测。地基承载力检验数量每 300 ㎡不应少于 1 点,超过 3000 ㎡部分每 500 ㎡不应少于 1 点。每单位工程不应少于 3 点。

振动法施打注浆管

振动法施打注浆管

注浆管拔管
复合地基(CFG)
1、适于黏性土、粉土、砂土和已自重固结的素填土等地基,材料采用素混凝土,混凝土强度满足图纸及设计要求;
2、对满堂基础桩位偏差不应大于 0.4 倍桩径;对条形基础桩位偏差不应大于 0.25 倍桩径;对单排布桩桩位偏差不应大于 60mm。机械选择长螺 旋钻孔灌注桩机,此工艺适于地下水位以上的黏性土、粉土、砂土、素填土、中密实砂土及粒径不大于 60mm 土层厚度不大于 4m 的卵石;振动 沉管灌注桩适于粉土、黏性土及素填土地基;
3、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适于易塌陷土层,桩长范围和桩端有承压水的土层应首选该工艺。施工顺序宜一侧向另一侧或由中心向两边顺序施打;
4、施工时,拔管应配合浇筑泵送量控制匀速,一般在 1.2~1.5m/min,如遇淤泥土应适当放慢。桩顶标高应高出设计标高不小于 0.5m 施工完成后 一般状态达到设计强度的 70%后,方可开挖,桩顶和基础之间应设置褥垫层,厚度宜取 0.4~0.6 倍桩径,褥垫层材料宜用中砂、粗砂、级配砂石和碎石等,最大粒径不宜大于 30mm。
复合地基检验:施工过程中应随时检查施工记录,并应对照规定的施工工艺对每根桩进行质量评定。检查内容应为混合料坍落度、桩数、桩位偏差、垫层厚 度、夯填度和桩体试块抗压强度。复合地基竖向抗压载荷试验和单桩竖向抗压载荷试验,应在桩体强度满足加载要求,且施工结束 28d 后进行。 桩体完整性应采用低应变动力测试检测,检验数量应由设计单位根据工程情况提出具体要求。

长螺旋 CFG 桩

CFG 桩基础

CFG 桩褥垫层
地基处理主要是土质承载力不能满足建筑结构需求而采取的一种加强措施,一般在地质勘查报告中会给出措施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