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常识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全文(愿看遍红尘,还能保持高洁)

更新时间:2024-07-13 15:00:10

《爱莲说》乃我国古代散文之佳作,由于被纳入初中教材,许多读者对此已颇为熟识。

尽管篇幅仅一百余字,却构思严谨,笔法卓越,情景交融,运用了“借影”之手法,透过对莲花形象及品质的描绘,歌颂了莲花高洁的品格,探索了人生几十年应追寻何物,摒弃何物,由此引发读者的深思。

在人生旅途中,我们会遭遇无数困惑,会受到不计其数的诱惑,自古至今,无数人被欲望所困,正是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坚守本心的价值何在,更是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自律,洁身自好的品格在自我修养提升过程中的珍贵之处。

我们首先简要介绍一下《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1017-1073年),周敦颐,字茂叔,尊称濂溪先生。道州营道人(今湖南道县),宋朝杰出哲学家,理学思想的奠基人,也是北宋五子之一。

周敦颐对莲花有着特别的喜爱,他早年曾做过官,中年的时候隐居庐山,居所在莲花峰下。他的书房旁边有一处溪水汇聚成的池塘,里面种满了莲花。周敦颐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莲花书堂”。周敦颐创作《爱莲说》时,年已47岁,他的人生阅历和才情,使他在此百字短文中,巧妙借用莲花描绘人的品格,探讨人生追求,着实精彩。

《爱莲说》 北宋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此篇文章寓意深厚,不仅概述了对花卉的热爱历程,描绘了莲花之外形美,更评述了牡丹、菊花等其他花卉,并且充分地表达了个人情感。所有这些都是为了突显对莲花的深爱,彰显了作者周敦颐对理想人格的坚定肯定与追求。

周敦颐自身就是一位始终怀揣美好,始终保持自身清白的人。尽管他身处官场,但他从未放弃治学与读书。在业余时间,他教育年轻一代,扶持后进。宋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程颐、程颢便是他培养出的弟子。

他的治政方式亦与众不同,"为政精密,务尽道理"。1045年,他在任南安(今大余)司理参军(一种低级官职)时,为了一个不该被判死刑的囚犯,和顶头上司据理力争,最终使刚愎自用的上司有所感悟,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也让囚徒得以免死。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他内心的写照,周敦颐一生不曾与黑暗势力共谋,黄庭坚盛赞他“人品甚高”,如“光风霁月”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几句话有一种起伏有致、一波三折的韵味,寓言着君子之志,展现了一派正大气象。阅读之下,让人深感敬佩。

有人说时代不同了,读《爱莲说》对今天的人有何意义呢?在今天的节目里我想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我认同,时代已经变迁,古代对君子的期待或许并不完全适应现代。实际上,现今的人们也并未完全按照古代君子的准则来要求自身。

然而,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以及在人格塑造过程中,我们确实可以借鉴此篇文章的精神。

在我们幼年时,我们都渴望自己能成为优秀的人,勇敢的人,善良而正直的人。然而,当我们发现自己已经被世俗所污染,往往在不经意间、或者瞬间,我们可能会惊觉自己已变得与曾经所厌恶的样子如出一辙。

然而当我们阅读《爱莲说》时,我们会真挚地感受到那份纯洁的美,那份初心的珍贵,仿佛一缕清风拂过内心。

也许在我们初次接触这篇文章时,我们并未领会其中的深意。在我们年幼时读到这篇文章,只知其将莲花描述得如此美丽,尽管我们能感受到莲花的高洁特质,然而实际上,在那时,我们中的许多人并未真正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真谛,更不用说明白要做到“出淤泥而不染”的艰难了。

在生活的步履中,我们忘记了曾经心中的那份热忱,丢失了曾经的坚定信念,甚至抹去了我们的道德底线。为了更优渥的生活,为了更响亮的名声,为了更高的职位,为了更多的利益,我们妥协,我们舍去了太多。

这本无可厚非,毕竟每个人都需要生存。然而,真正悲哀的是我们习以为常,我们遗忘了自己曾经的美好。

从外部环境来看,现在社会衡量一个人价值时,常常倚赖于一些外在的财富、地位、光环或头衔。我认为,当整个社会只以一个人的表面成就来评价其价值,这是颇为危险的。

因为久而久之,我们将习惯于这种以形式评判人的方式,逐渐失去了深入理解一个人内在修养的能力。

因此,现世中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外在的名誉和利益。因为不仅能得到更优越的物质享受,还能赢得众人的崇拜,成为他人眼中的成功者。

人们不再审视自己的内心,不再询问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只顾追求利益、规避损失。人们变得浮躁、失去了深度,变得急功近利、缺乏宽容和大气。这是多么的可悲。

事实上,当人们都不问道德,只问利益得失时,每个人身处其中也都不会得到真正的安逸和快乐,反而大家都会变得疲惫。

历经世事的洗礼,我们重新审视《爱莲说》,会发现其并不仅仅是对古代君子的简单要求。

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生活在古代还是现代,对于自我修养的提升,对于价值观的选择和舍弃,可能在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生活经验中,都会有所差异。

在此,我提出一个小假设,假设我们需要在困境中坚持原则,只要人有足够的决心,许多人都有能力做到。然而,一旦我们生活富足,获得了名声、地位,面临充满诱惑的环境,真正能保持初心的人又有多少呢?这是我们无法知晓的。

因此,我们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并不需要深究莲花或所谓的君子应有的美德。只要在面临生活中的诸多诱惑和捷径时,我们能想到应坚持的价值观和抉择,我认为这就已经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