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常识

四战之地讲解(四战之地崛起的背后)

更新时间:2024-07-13 10:45:08

公元前453年,晋国四卿之一的赵襄子联合其中两卿(韩康子、魏桓子)放晋水倒灌智寨,灭了智氏(就是上一篇文章中的荀瑶),三分智地,完成了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赵氏获利最多,魏氏处境非常尴尬,西边是一河之隔的秦国,北边是强大的赵氏,东边是新兴的韩氏,南边越过中条山和黄河是秦、楚、郑国拉锯争夺的陕地(今河南三门峡渑池、陕县和灵宝地区),魏氏被紧紧地裹在晋西南一隅,地处中央,易攻难守,也被称之为四战之地。


晋幽公九年(前425年),魏斯(魏桓子之孙,魏武侯之父,公元前445年继承祖父的家业),继任为晋国正卿(又称魏文侯)。面对如此忧患局面,魏文侯选择了势力相对减弱的中山国,但魏斯不知道的是,在三家分晋的时候中山国已经迅速完成了国内各大势力的统一,国力也不容小觑。不出意外的魏斯因其轻敌冒进遭到重创,这个时候魏斯才意识到自己的愚蠢行为,欲自刎谢罪,被部将翟璜拿剑胁迫,才得以安全撤离。

此次战败也让魏斯彻底清醒,返回驻地之后魏斯自罚杖责,被打的皮开肉绽,国内部下纷纷说此次战败罪在翟璜,翟璜则说兵败中山国责不在魏斯指挥不当也不在兵将不够奋勇,而是文臣一味谄媚迎合魏斯,在对对方势力不清楚的情况下攻打中山国,政治一片混乱,才导致今日之败。此言一出立刻引起公愤,大家纷纷建议处死翟璜,在战场上翟璜用剑胁迫魏斯逃离战场,本身就是以下犯上,死罪!

魏斯之所以能成为魏文侯称霸一方,一定是有不同于常人之处,他接受了翟璜的批评,释放翟璜并委以重任。并在国内广开言路,发现人才,任人唯贤,励精图治,休养生息,与民休息,国力得以迅速恢复。

用李悝、翟璜为相,改革弊政;用乐羊、吴起等为将,终攻掠中山国、秦国、楚国;并重用李克(五法观人)、西门豹(西门豹治邺)等人;以李悝教授法经,依法治国,魏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机。


这里不得不重点说一下李悝,李悝(前455年-前395年),濮阳人,战国时期魏国政治家,法家重要代表人物。 在李悝任魏文侯相时,主持变法,也是“依法治国”的早期重要代表人物。汇集了当时各国法律编成的《法经》,也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其“重农”与“法治”结合的思想对商鞅、韩非影响极大。也是重农主义的开创者,他主张废止世袭贵族特权,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的名言。实际上也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最早期提出者(也有说最早提出的是韩非子,实际上韩非子也是在李悝的基础上的延伸)。

李悝的才能得以展现,变法得以实施,也是因他遇见了贤明的魏斯,也开创了百年的魏国霸业。

一个身处众多豪强围剿的四战之地,依然可以通过变法励精图治,最终完成霸业,历史长河中从不缺少励志逆袭的故事,而这些脍炙人口的人和物,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