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荒本草》是朱元璋第五子周王朱橚撰写的植物学著作,开创了野生食用植物的研究。
古代百姓生活艰苦,赋税繁重,遇上自然灾害,粮食减产,不够吃,为了充饥,常用野草、树皮果腹。
朱橚总结前人经验,根据药食同源的中医思想,编撰出《救荒本草》。
为了随时观察野生植物的情况,获得第一手资料,朱橚在开封周王府设立了植物园,专门种植各种野生可食植物。
《救荒本草》记载了414种植物,其中138种出自历代本草,新增276种,分为草类、木类、米谷类、果类、菜类,按部编目,米谷部植物包括野豌豆、山扁豆、胡豆、蚕豆、山绿豆等豆科植物。
同时根据可以食用的部位,进一步分类,叶子可食用类237种,果实可食用类61种,叶子与果实皆可食用类43种,根部可食用类16种,根部与果实皆可食用类5种,雀麦、薏苡仁、燕麦等禾本科植物归入果实可食用类。
除了米谷、豆类、瓜果、蔬菜等可日常食用的植物,书中还记载了一些经消毒后可以食用的有毒植物,并列明加工处理方法。
有些消毒方法,十分新颖,比如,依照经典本草书中豆可以解毒的思路,朱橚想出将豆叶与商陆一起上锅蒸的方法,以消除商陆的毒性。
为了给白屈菜消毒,朱橚设计出用细土与煮熟的植物体同浸后淘洗的方法,这个思路与现代植物学中的吸附分离法一致,二十世纪初,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发明色层吸附分离法。
朱橚抓住植物的花基数、叶脉、花序等主要特征,直接描述植物形态、生长环境、加工处理烹调方法等,语言简洁通俗,每种植物后面均附插图,图文并茂,便于理解。
赶上灾荒之年,拿着这本书,按图索骥,寻找食物,按照书中记载的方法食用,可以活命。
《救荒本草》影响深远,李时珍在撰写《本草纲目》时,不仅引用了此书,还借鉴了书中描述植物的方法,徐光启编著的《农政全书》将此书全文收录,清代《古今图书集成》、《植物名实图考》等著作均对此书进行了大量借鉴和引用。